電子閱讀時代,仍有不少市民喜歡靜下心來,聞著油墨清香,翻閱報紙。一張報紙,一組圖文,是時光的見證者、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正能量的傳播者。一個人物、一段故事,是精彩的人生、精神的力量,更是城市的溫暖與光芒。一份報紙見證一座城,它既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又開創著城市的未來,一份好的報紙則更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資料圖片)
評價一張好報紙,除了新穎充實、豐富多彩的內容,更要擁有一大批各行各業、多姿多彩的忠實讀者。讀者才是一張報紙的最終締造者和報紙生命力和社會價值的最后成就者,讀者的熱愛和認可是一張報紙生命力持久、影響力巨大的根源與本質。
我們用報紙記錄時間流逝里蘭州文化和廣闊社會的精彩傳奇,而讀者才是那個時間傳奇的最直接的目擊者和見證人。
在《蘭州日報》創刊三十周年之際,記者采訪多位老讀者,他們講述與這張報紙的點滴,溫馨陪伴走過三十年的時光,仍然繼續著與這張報紙的故事。
鄧明:泛黃的報紙都是珍貴的回憶
“這些報紙刊登的文章都是我當年投稿參與創作的,每一張我都保存到現在,都是很珍貴的回憶……”談及與《蘭州日報》的緣分,老讀者鄧明流露出自豪的表情,他小心翼翼地從包里拿出具有年代特色泛黃的老報紙,飽含深情地向記者分享起與這張報紙的各種點滴故事。
“自創刊以來,我經常投稿文史作品,對于蘭州歷史、蘭州老照片、有關蘭州的古詩、古圖,予以考釋和介紹,就是為了講述蘭州本土文化?!编嚸髡f。
此外,當時《蘭州日報》副刊部特邀鄧明為編輯,編輯蘭州歷史文化類及讀書類稿件,他還給欄目起名《蘭州夢華錄》,專門刊載有關蘭州地方歷史文化的文章,刊發標準是原創性的文章。
“為此我登門拜訪了很多蘭州有名望的老先生,經歷蘭州歲月的老蘭州人或長期寓居蘭州的外地人,并向他們約稿”鄧明回憶,《蘭州夢華錄》的刊文,現已成為編史修志、影視劇本、撰寫論文的珍貴參考資料。
“希望這張蘭州人自己的報紙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滾滾向東,永不停息”在《蘭州日報》創刊三十年之際,鄧明送上祝福,也期望這張報紙將副刊辦得更好,繼續挖掘蘭州歷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同時,激發青少年熱愛蘭州的情愫,增強蘭州人的文化自信,為建設蘭州鼓勁。
燕兵:很幸運有一段媒體人的經歷
《蘭州日報》的創刊,讓曾經的老報人燕兵有機會從一個文學青年,成為職業報人,先后從事副刊編輯,文體記者,雖然離開了報社從事其他行業很多年,但是仍筆耕不輟,堅持創作,作為媒體人的難忘經歷,至今影響著他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
“那是報業告別鉛與火、擁抱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起始,也是報業青春勃發、銳意進取、激揚文字的黃金年代,很幸運能有這樣一段人生際遇,見證一個時代并且身在其中”,燕兵感慨道。
燕兵回憶,首任總編輯齊玉鈔先生堅持政治家辦報的理念,為這張黨報設定了恒久的底色——服務中心工作,服務社會大局,服務群眾生活,充分發揮喉舌與鏡鑒作用。此外,這張報紙的人文氣質也是從創刊伊始就一以貫之,既是蘭州城市文化忠誠的傳播者,也是當仁不讓的城市文化的建設者。
燕兵認為,在融媒體的時代,紙媒的影響力雖逐漸下降,但堅守正義和良心,堅持社會擔當,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生產有價值的內容依舊是報紙永恒不變的堅守。同時,他也希望這張報紙越辦越好,繼續秉持優良傳統,熱情擁抱時代,繼續以有力量有溫度的文字,為這座城市賦能。
李仲清:報紙點亮了我的文學夢
“對我而言,《蘭州日報》就是良師益友!”李仲清是蘭州石化的一名退休干部,自《蘭州日報》創刊那天起,他就將這份報紙作為案頭讀物每天翻閱,“那時我還在單位黨辦工作,覺得這份報紙內容精彩,十分大氣,能夠讓我第一時間看到全市動態,指導我具體工作的開展。”李仲清說。
每天閱讀報紙的習慣,讓李仲清對文字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蘭州日報》情志盎然的副刊更是在他的心中激起了想要投稿的漣漪?!捌鸪跬陡?,就是一頓狂轟濫炸,自然沒有回應??赡苁俏覍ξ膶W的狂熱之情感動了編輯,她給我寫了回信?!崩钪偾逭f,也正是這封信,從此讓他備受鼓舞,從閱讀者變成了辦報的“參與者”。
“只要有時間,我就給《蘭州日報》副刊撰稿。”30年來,《蘭州日報》刊發了不少李仲清的作品,既有小說、又有散文,他將這個弘揚正能量、傳播真善美的陣地看作自己奔向神圣文學殿堂,實現文學夢的重要基石?!?0年了,這份報紙成為了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談起對《蘭州日報》未來的祝福,李仲清動情地說:“過去三十年,《蘭州日報》記錄時代風云、見證偉大變革,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祝愿《蘭州日報》在今后激揚活力、守正創新,越辦越好!辦出蘭州的地域特色,辦出蘭州的省會氣概,辦出蘭州人的厚重,也辦出蘭州人的精彩!”
穆明祥:對副刊情有獨鐘
“我是這張報紙的忠實讀者,自1993年創刊以來,不僅長期訂閱,而且一直堅持投稿,從未間斷”老讀者穆明祥對《蘭州日報》有著深厚的感情,30年來,穆明祥發表在《蘭州日報》副刊上的詩詞、雜文散文、時事評論、圖書評介等作品數以千篇。尤其在2012年8月,穆明祥被《蘭州日報》“七日談”專欄邀約為專欄作者以后,每周基本上有不同類型文章等見諸報端。
穆明祥坦言,其實報紙的副刊有著極其廣泛的讀者群、受眾面,不少讀者訂報紙,除了看硬新聞,大多數讀者對副刊的軟文更偏愛。很多報紙每周僅有一期的副刊版面,被廣告擠占了位置,難能可貴的是,《蘭州日報》的副刊窗口一直靚麗的開著,而且每周固定推出好幾期不同題材的文章,滿足著各類讀者的個人需求,為各類愛好副刊作品的人提供精神食糧、文化營養以及增添了更多閱讀樂趣。同時,穆明祥也希望《蘭州日報》副刊能夠長期存在,精心編輯各類出彩文章,服務更多像他一樣關注副刊的讀者。
《蘭州日報》從步履蹣跚,到穩步向前,一路走來,忠實“粉絲”穆明祥見證了它的成長,而且時刻都在關注著它的發展變化,和這張報紙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情緣?!岸⒅暾b再出發,希望蘭報人繼續書寫輝煌,辦出獨具風格的地方報刊,在報道新聞事件,提供各類民生信息,弘揚社會正能量,助推蘭州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展現新聞媒體擔當。”穆明祥寄望。
楊玉珍:這份報紙珍藏著我一路的收獲
“20多年來,我的277篇稿件刊發于《蘭州日報》副刊,這幾百份報紙依次走進我的百寶箱,留存記憶,珍藏著這一路走來滿滿的收獲。”楊玉珍是《蘭州日報》的一名老讀者,同時也是一名文采飛揚的副刊作者,這些年,她與《蘭州日報》的情感深厚,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
楊玉珍曾在《蘭州日報》副刊發表過一篇名為《文化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遺傳密碼》的散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鄉土情愫,在老伴的家鄉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趙村引起了轟動?!袄习榈募亦l出版了《趙村志》《李氏族譜》,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我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了下來,沒想到收到了那么多來自鄉親的贊揚?!睏钣裾湔f。
發表在《蘭州日報》副刊上的《青山環抱榆中城》,則記錄著楊玉珍自己的童年經歷和少時回憶,她在文中細細訴說往昔,用飽含土地芬芳味道的文字,向讀者展現榆中縣的風土人情與精神氣質?!斑@篇文章也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被蘭州的許多媒體平臺轉發,我特別高興,非常感謝《蘭州日報》。”楊玉珍說。
對楊玉珍而言,《蘭州日報》是她心中摯友般的存在,不僅能為她及時地傳遞本地新鮮資訊,也能刊載她在蘭州生活時遇到的“心靈觸動”,每天讀報,也成了滲透她肌理的日常習慣?!啊短m州日報》是一份具備精神涵養的報紙,我衷心地希望,它能夠越辦越好,與時俱進,更上一層樓!”楊玉珍表示。
甘繼祖:《蘭州日報》是我的精神食糧
甘繼祖今年80歲,是一名曾在新疆雪域高原喀喇昆侖千里邊防服役過的退伍老兵,渾身都充滿著軍人的血性與堅韌。也正是這種性格,推動著甘繼祖從只是閱讀《蘭州日報》轉向了在《蘭州日報》投稿撰稿?!?004年退休后,一次戰友聚會上,有人說我文筆好,建議我在《蘭州日報》發稿。沒想到,話音剛落,就有人冷嘲熱諷,說我肯定不行?!备世^祖笑著回憶起這段往事。
“不服氣!我非要試試能不能行!”甘繼祖說,沒想到,他為《蘭州日報》投稿的第一篇稿子,就被“七日談”欄目采用,這讓他在意外中感到十分驚喜,“沒想到還真成了!因為這次,我感到特別受鼓舞,從此便開始經常向《蘭州日報》投稿,稿件基本都被發表了出來?!?/p>
多年來,甘繼祖陸續在《蘭州日報》上發表了《當兵人永遠是年輕》《夢回神仙灣》《深深的懷念》等數篇佳作,在副刊散發著油墨清香的版面空間中,追憶軍旅時光、抒發家國情懷?!爸x謝《蘭州日報》搭建的平臺,讓我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每當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報紙上排列整齊的鉛字,心中都會無比振奮。”
“30年來,《蘭州日報》已經成為了我的精神食糧,特別是副刊,上面刊登的文章值得細細品味。希望《蘭州日報》能夠刊發更多宣傳本地特色,副刊由本地作者創作的好文章,一定要越辦越好,越辦越精彩!”甘繼祖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