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上門為社區老人義診
社區活動中居民熱議社區事
(相關資料圖)
社區居民展示才藝
社區開展剪紙活動
3月4日,萬物復蘇,陽光明媚。“黨報熱線進社區”記者來到榆中縣和平鎮泉子溝社區。
走進社區,干凈整潔的巷道映入眼簾。昔日生活雜物隨意堆放的場景早已不在,以前村莊內的道路如今變成了城市主干道,變得更加通暢了,村內衛生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
“衛生干凈了,好了很多,沒有以前那么臟亂差,堆滿的雜物現在清理完了。”泉子溝社區居民(原和平村村民)徐紅艷告訴記者,自從村改成社區后,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民居住舒適度大幅提升。
村改社區
“城中村”實現美麗蝶變
泉子溝社區之前就是個典型的城中村,一半歸和平村代管,一半歸袁家營村代管,通過合并改為泉子溝社區。的確,村改社區,“改”出了基層治理新模式,初步實現了城鄉融合發展、城鄉互動的愿景。
泉子溝社區的誕生源于城鎮化率的快速提升。早在2017年,榆中縣和平鎮啟動和平村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工程以來,不到6年的時間里,和平鎮人口迅速增長到近20萬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大量涌入,榆中和平鎮城區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村改居”社區,讓居民的生產生活和服務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村改居”社區的治理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泉子溝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王淑婷告訴記者,通過此次合村、撤村、改社區,實現了兩個村人員、組織、資產資金的直接融合。“撤村改社區后兩個村變為一套組織體系,用一個聲音說話、按一個步調辦事,加快回遷村居住形態由農村向城市、人文素養從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她說。
“并”成一個社區
讓百姓生活更有保障
村改社,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改變。
泉子溝社區成立之后,通過短短半年時間的社區治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社區不僅有了靚麗外觀,還注入了為民服務的溫度。
2月25日,又是一個“星期六社工委在行動”活動日,泉子溝社區攜手榆中縣第三人民醫院開展了“服務群眾健康行”大型義診活動,現場為居民提供各類疾病的檢查治療、健康科普及義診咨詢等服務,有效提高轄區居民的健康意識。
當日早上9時許,榆中第三人民醫院的二十名醫護人員已經準備就緒,不一會兒,在和平工業園區管委會門口就排起了長隊。現場醫務人員為現場群眾做好信息登記,然后根據群眾需求開展各類醫療服務,除了正常的血糖、血壓、血脂檢測外,還針對群眾的不同需求提供視力、聽力、呼吸消化道、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療及問診。同時還設立了三人組成的專業醫療咨詢臺,主要針對診療中群眾不太清楚及想知道的一些疾病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在義診現場醫護人員為前來就診的群眾免費發放診療中所需的相關藥物,同時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為前來義診的群眾發放各類疾病宣傳冊共200余份。
今年62歲的劉莉花對縣三院大夫說:“我孫女前幾日發燒,呼吸困難,不知道是什么病,我們正準備去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呢,聽說咱三院有兒科專家,給我們給些針對性的建議,省得我們來回奔波了!”這次活動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不但提高了大家的健康意識,也讓轄區居民就近能享受到專業的檢查服務,營造了健康生活的濃厚氛圍。
泉子溝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王淑婷告訴記者,實現“村改社”后,這里的村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基本公共服務來說,新的社區納入城市社區規劃后,進一步完善了養老、體育、教育、衛生、托幼等基礎設施,居民群眾將享受到與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保、醫療、救助、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將進一步增強。
“小蜜蜂”驛站
傳遞溫暖與愛
在泉子溝社區,有一群勤勞的“小蜜蜂”,他們時常“飛”進居民家,上門服務,助人為樂,社區的角角落落,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前陣子,家住潤新嘉園小區的張老伯想要辦理長期護理保險,然而自己腿腳不便,老伴又弱視,于是,他嘗試撥通了“小蜜蜂”服務隊的電話。工作人員接到張老伯電話后,表示能上門為他們服務,這讓張老伯喜出望外,“沒想到真的可以上門服務!”
泉子溝社區自成立以來,就堅持“小而優、精而實”理念,在“小蜜蜂”驛站增設醫療急救藥品、共享雨傘、便民服務包、免費茶水等物資,設置“小蜜蜂”驛站,擺放微波爐、充電寶、打氣筒等物品,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環衛工人及其他戶外一線勞動者提供免費的休憩、飲水、充電(氣)、上網、讀書等自助服務。
泉子溝社區“小蜜蜂”驛站設在一家咖啡館里,專門有一個單間,接待一些在辦理業務時遇到困難的老年人,既能讓老人更加安心,也有效減少了一些窗口排隊時間。自“小蜜蜂”驛站成立后,“小蜜蜂”們就勤勞地在泉子溝社區里穿梭忙碌。3個月來,僅上門服務,就有21次,為許多老人解決了實際困難。當了解到快遞小哥“吃熱飯難”問題和獨居老人“取快遞難”問題后,泉子溝社區“小蜜蜂”驛站雪中送炭,及時解決問題,為快遞小哥和獨居老人送上冬日的溫暖。在“小蜜蜂”驛站設有快遞代取點并配備飲水機和微波爐,快遞小哥在用餐、休息時間可以到“小蜜蜂”驛站歇歇腳、充充電,喝熱水,吃熱飯。同時,獨居老人的快遞由社區黨員干部送上門。
“獨居老人、孤寡老人,還得街坊鄰居多照顧。”在社區從事志愿者工作的小劉,與楊梅花老人同一棟樓,出門辦事前,她會時不時去老人家門口問問有什么需要,買菜買藥、拎垃圾、取快遞,她能幫的就盡量幫一把。
新家園新變化
需要用“心”來維護
3月4日,在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泉子溝社區聚合志愿者、物業人員、社區工作者及退役軍人等資源力量,在轄區范圍內開展了學雷鋒環境衛生大清理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者們不辭辛苦凈化家園。他們手提水壺、抹布、掃把對轄區內薇樂大道兩側的護欄進行擦洗,并對道路兩側路人丟棄的煙頭和綠化帶中的紙屑進行了清理打掃,隨后志愿者們熱情高漲地又對三不管小區院道及門口垃圾進行清掃和處理;在潤新嘉園小區,對院內的所有公示欄、廣告牌進行清洗擦拭。
“我是原和平村的,村改社區時我們被安置到了泉子溝社區。”志愿者楊如成告訴記者,住在村里已經幾十年了,大家現在又到了同一個社區,同一個小區,住在一起閑時還可以串門聊天,有事時相互有個照應。以前住在村里,一家有事,全村幫忙,現在農民變居民了,心里滿滿的責任感,特別是每周六的社工委行動,大伙兒都很愉快地參與其中。
放眼望去,整個薇樂大道上,志愿者們鮮亮的黃馬甲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發揚了不怕臟,不怕累的雷鋒精神,為大家營造了一個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
策 劃 柴希中 艾 琳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貴智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