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記者將筆觸和鏡頭對準勞動者的午餐。中午怎么吃,吃什么,花費多少,吃得怎么樣……從一頓午餐延伸開去,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個工種、一個個行業、一個個個體,他們兢兢業業、努力奉獻,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致敬勞動者,致敬每一個努力奮斗的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份食堂快餐
技術工人的午餐很簡單
“食堂的魚香肉絲是我的最愛!”4月20日,陶志寶和工友們一如既往地來到單位食堂,打上一份標準的食堂快餐,“兩葷兩素,加個大饅頭,我們的午餐就這么簡單實惠。”
“今早7點多就開始跑現場,確認裝置設備安全穩定,保障安全生產。”今年初,陶志寶成為蘭州石化建設公司安裝公司經理,與其他200余名工人共同承擔起煉油化工裝置建設、裝置維護保運及檢查維修等業務。“安全第一,毋庸置疑。為此,我和公司其他幾位同志輪班,每天下班前必須確認各項事務處理妥善、確保設備裝置安全穩定后才能離開公司。”
陶志寶入職蘭州石化公司已經26年。“剛來的時候,我還是個小鉚工,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埋頭苦練技術。”憑借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陶志寶被集團多次派往蘇丹等國家作業。如今,他已經成長為一名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術骨干,連續多年榮獲蘭州石化公司勞動模范殊榮,2020年還被授予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勞動模范稱號。
饅頭夾腐乳
巡線電工的午餐在野外
4月25日中午,國網蘭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無人機組組長鄭列輝和兩名工作人員采集完鹽池村西邊330千伏線路的點云數據后,便在山上找了一塊平地席地而坐,準備午飯,為隨后工作開展補充體力和能量。“今早的工作完成得不錯,這會時間也不早了,咱們趕緊吃點東西,下午繼續把剩下的數據都采集完。”說完,鄭列輝便從工作服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個夾著腐乳的饅頭和兩個雞蛋,“這就是我今天的午餐,簡單但是扎實,特別適合野外工作的我們。”
鄭列輝告訴記者,以前人工巡線的時候,輸電運維工人一天至少走3至5公里的山路或5至7公里的平路。“現在設備和技術都好太多了,基本上都是無人機巡線。”作為一名單位的老同志,今年49歲的鄭列輝依然保持著學習新事物的熱情,在2016年的時候,就成為甘肅第一批考取無人機駕駛證資質的電力巡線員。
一碗菜拌面
出租車司機的午餐份量要足
“老板,給我來兩碗菜拌面、一份肉、一盤辣子。”4月21日中午,出租車司機蘇斌點餐的時候很“奢侈”地多要了一份肉,因為當天他哥來看他了。“難得和我哥聚一次,我就點了肉。平常自己一個人的話,一碗15塊錢的面就吃飽了。”
今年是蘇斌開出租車的第7個年頭,7年來,蘇斌幾乎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出車。“這么多年我一直跑在路上,就是為了給我的家人更好的生活。”29歲的蘇斌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在他眼里,家庭和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通過形形色色的乘客,蘇斌也看到了人生百態,有著急忙慌趕時間落東西的、有與小姐妹開心結伴出游的、有一大早就出門上班的、有上車后傷心落淚的……“我們也許不完全了解他們,但是可以感受到,每個人都不容易,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蘇斌吃完午飯,為自己的保溫杯裝滿熱水后又重新上路,為更好的明天繼續奮斗。
一桶泡面
急診科護士的午餐講效率
4月24日,巡視完急診科的病人后,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線國清看了看時間,決定中午吃個泡面。“有時候一忙就會忘了時間,一兩點吃飯都是家常便飯。”線國清帶記者來到他們的休息室,小小的飯桌上擺滿了水杯、紙巾和午飯,有的是自帶盒飯,有的是現點外賣,有的則是像線國清一樣吃個最有效率的泡面。
作為一名急診科護士,線國清每天從上班開始就不停奔波,在一百多平米的急診科里,協助醫生分診、插管、心肺復蘇、輸液等,來來回回能跑上百趟,日行幾萬步幾乎是“標配”。“患者來到急診科,我們先判斷患者的病情危重情況,進行預診分診。此外,還要利用工作間隙,整理病人用過的儀器,更換病人用過的床單,還有將病床放到原位,為下一位患者的搶救節約時間。”
作為一名男護士,線國清希望幫其他護士多分擔一點。線國清在醫院上班7年了,他告訴記者,他依然熱愛自己的這份職業,“工作讓我體會到了旁人無法理解的辛勞酸苦,但也給我帶來了滿滿的成就感。”
一葷兩素一湯
社區助老員精心制作的愛心午餐
四月的一個星期四,在七里河區秀川街道銀灘花園社區便民服務站,一邊是合唱團抑揚頓挫的陣陣歌聲,一邊是愛心餐廳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歌聲與碰撞聲此起彼伏,演奏出銀灘花園社區老年人生活的最美交響曲。
在這首交響曲里,社區助老員王保萍也算得上是一名“演奏者”。每天早上9點,王保萍就來到銀灘花園社區愛心餐廳,開始忙活社區老人們的愛心午餐。她和其他幾位助老員一起,擇菜、洗菜、切菜、剁肉、炒菜,一刻也不歇息。臨近飯點,冒著熱氣的回鍋肉、腐竹小芹菜、香菇小油菜和紫菜蝦皮湯一一出鍋。王保萍將這一葷兩素一湯整齊地擺在愛心午餐窗口前,熱切地等待著前來就餐的社區老人們。
“我們吃午飯都得一兩點了。” 王保萍介紹,每天為老人們做飯的同時,也會把自己和同事的午飯一并準備好,等老人們吃飽吃好后,他們才安心坐下來享受自己的午餐。王保萍今年46歲,在愛心餐廳做飯三年多了,她說,未來她會繼續為社區老人做好吃又營養的午餐。
責任編輯:王旭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