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27.8萬畝高標準農田,旱能澆、澇能排,可機械化作業
永順打造山地生態糧倉
3月26日,永順縣石堤鎮西湖社區23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派忙碌景象,挖掘機來回作業,施工人員忙著挑土砌磚、勾縫抹面,正在進行最后一段機耕橋修建。放眼望去,項目區內渠相通、路相連,機耕道路平整,防護設施齊全。
“以前冬天旱、夏天澇,沒人種,就是一片荒地;現在旱能澆、澇能排,還可以進行機械化作業,效率高很多。”石堤鎮種糧大戶劉代勝告訴記者,他已流轉了項目區里的400畝農田,正常年份能產糧食20萬公斤,秋收后再種一季油菜,一年收入能達100多萬元。
永順縣是湖南省糧食種植大縣,糧食播種面積達57.8萬畝、產量22.6萬噸,2021年獲評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2019年至今,該縣投入資金4.57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7.8萬畝。入春以來,該縣搶抓有利天氣,倒排工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熱潮,為春耕生產做足準備。
塔臥鎮科甲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則是另一番景象:按照“小田改大田”的模式,將38丘零散的小田改造成位于3個水平面上的9丘大田,挖掉原來田間眾多的田坎,可新增農田面積10%。
村民尹端武告訴記者:“以前田塊零碎,農機進不來,投入成本大;現在路寬敞了,大小農機都能開進田里了,一年下來可多收入一萬多塊錢,種田的信心更足了。”
永順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綜合生產能力。各個項目區內,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以上,道路通達率達97%,預計年新增糧食及油料1.45萬噸,助農增收5100萬元,形成穩產高產、節能高效,生態和諧、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永順縣委書記彭軍介紹,永順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抓手,大力實施科技強糧、品牌強糧、綠色強糧三大行動,打造山地生態糧倉,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增效,保障地方糧食安全。湖南日報3月27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業忠 莫成 通訊員 田美美)